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神經內科醫(yī)學進展 > 呼吸肌訓練不能改善急性卒中后肺炎發(fā)生風險
呼吸肌訓練能否促使急性卒中病人呼吸肌和咳嗽功能的恢復,隨之減少卒中后肺炎的風險?基于這個問題,來自于英國的 Stefan Tino Kulnik 教授近日于 stroke 雜志發(fā)表文章表明,額外的吸氣或者呼氣性呼吸肌訓練并沒有對呼吸肌和咳嗽功能提供附加的改善。
卒中后肺炎是卒中后數周內一個重要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生率根據不同的研究波動為 2%-57%,中位發(fā)病率是 10%.病人一旦發(fā)生卒中后肺炎,則其面臨的將是更高的死亡率、更長的住院時間、更差的預后和更高昂的花費。卒中后肺炎的主要危險因素就是受損的吞咽功能和增加的誤吸風險。
咳嗽反射是防止誤吸最直接、最即刻的保護機制,咳嗽反射的完成需要吸氣肌、呼吸肌和喉內肌的協(xié)同激活;而卒中較非卒中病人損害了 50% 的呼吸肌強度和咳嗽氣流速;呼吸肌變弱的原因是由于中樞運動輸出的受損而非外周肌肉功能的內在丟失,然而,隨著卒中的恢復,呼吸肌強度和咳嗽氣流速是否能夠改善仍未可知。
呼吸肌訓練(RMT)使呼吸肌負荷超過日常功能水平的運動量,最終增強這些肌肉運動功能。吸氣肌訓練能夠增加更多的咳嗽前吸氣量,這就使呼氣咳嗽氣流速增加;而呼氣肌訓練能夠增加咳嗽時的胸內壓。
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一個 meta 分析也表明 RMT 能夠提高吸氣肌強度但沒有增加呼吸肌強度;但是這個 meta 分析的病人、設計和測量指標的不均一以及小的研究數量使其說服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 RMT 對改善伴高風險誤吸的急性卒中病人的咳嗽的作用仍未可知。
作者在這個實驗中假設 RMT 能夠促使急性卒中病人呼吸肌和咳嗽功能的恢復,隨之減少卒中后肺炎的風險。這個實驗主要觀察的目的有以下三個:1. 急性卒中后呼吸肌功能恢復的程度,2.RMT 對改善呼吸肌強度和咳嗽形成的有效性,3.RMT 在急性卒中病人中的安全性和耐受一致性。
作者進行了一個單盲安慰劑對照的隨機試驗,最終共 82 個發(fā)病 2 周內的急性卒中病人入組(平均年齡 64±14 歲,49 人為男性)。分為三組:一組為四周的日常呼氣訓練組即呼氣組(27 人),第二組為吸氣組(26 人),最后一組為假訓練組。主要的測量指標是最大自發(fā)咳嗽的峰值呼氣咳嗽氣流速的改變量。
最終的結果為三組在基線和 28 天比較都變現出隨著卒中后時間的推移,呼吸功能和最大氣流速都得到改善;具體為,平均最大吸氣口內壓提高 14 cmH2O,呼氣口內壓提高 15 cmH2O;自發(fā)咳嗽的峰值呼氣咳嗽氣流速提高 74 L/min 辣椒素誘導的咳嗽反射的峰值呼氣咳嗽氣流速沒有改變。
然而,三組之間比較并沒有由于呼吸肌訓練而導致三組間的差異,并且 90 天時肺炎的發(fā)生率三組間也沒有差異。在耐受一致性方面,總共有 52% 的病人完成≥70% 的訓練。
總之,這篇試驗表明呼吸肌功能和咳嗽氣流速能夠隨著急性卒中后時間的推移而得到改善,但是額外的吸氣或者呼氣性呼吸肌訓練并沒有提供增加的改善,也即額外的訓練并沒有獲得附加的良好預后。
讓我們首先從抗血小板療法來進行討論。毫無疑問的是,阿司匹林對于卒中的二級預...[詳細]
研究者正在嘗試使用一種有力的影像學檢查工具,對難以尋覓的癲癇病灶進行定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