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發(fā)布時間和平臺的選擇上刻意保持低調,但中國工程院7月1日公布的201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還是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質疑:173位候選人中,竟有數(shù)十位企業(yè)高管赫然在列。
在中國工程院公布的173位有效候選人中,企業(yè)高管居然占據(jù)數(shù)十個席位,令人意外。雖然候選人構成具體信息不詳,但可以預料,除了企業(yè)高管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高層官員也占了很大比例??梢?,院士成"院仕",院士評選去行政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最突出的例子是,2010年中國科學院新增的35名院士中,八成是高?;蜓芯繖C構的現(xiàn)任官員;中國工程院新增的48名院士中,超過85%是現(xiàn)任官員……研究院士制度近10年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則認為,"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的現(xiàn)象是一種必然,無非是受中國人骨子里"官本位"文化的影響。
"官本位"是寄生在社會肌體上的一顆毒瘤,已經嚴重侵入和腐蝕了當今中國學術界,也嚴重影響著中國學術界的價值判斷與利益分配。事實上,正是看到了為官者在學術領域中的通贏與通吃現(xiàn)象,所以才會有大量的學者甘于去做一些瑣碎的行政事務,甘于以犧牲學術研究時間為代價,去換取行政職務,以及蟄伏在官位之上的諸多權力。而在學術界,擁有官位與權力,就意味著擁有大量的科研經費以及各種社會特殊資源,行政至上而非學術至上,實際上已經牢牢主宰了學術界的地位與方向。
在"官本位"活色生香的背景之下,哪怕是有絕大多數(shù)的院士成為"院仕",也不足為奇。問題是,當學術不能歸學術,行政不能歸行政,二者的位置交錯重疊、混淆不清時,學術研究只能成為科學領域中的"雞肋",成為行政官員貼在臉上的"標簽",這無疑是中國學術界最大的悲哀。因此,兩院院士評選若要真正去行政化,首先應脫掉候選人的"官袍",除了限制**官員之外,也要限制企業(yè)高管和學術官員的比例,讓那些長期從事科研且成果卓著的普通科研人員,在兩院評選中脫穎而出。
相關閱讀:
最新!醫(y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