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股部途徑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術_普外科手術術前準備、手術 - 醫(yī)學資源下載
2013-08-13 05:00
閱讀:373
來源:愛愛醫(yī)
責任編輯:愛愛醫(yī)資源網
[導讀] 經股部途徑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術_普外科手術術前準備、手術 - 醫(yī)學資源下載 資源作者:楊岳珍 資源分類:醫(yī)學 - 外科學 資源屬性:文檔 資源售價:1 愛醫(yī)幣 資源大?。?.01M 關注入數(shù):28
經股部途徑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術_普外科手術術前準備、手術 - 醫(yī)學資源下載
資源作者:
楊岳珍 資源分類:
醫(yī)學 -
外科學 資源屬性:
文檔 資源售價:1 愛醫(yī)幣
資源大?。?.01M
關注入數(shù):28 人次
評論人數(shù):0 人
下載人數(shù):0人
上傳日期:2013-07-16 07:18:33
經股部途徑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術_普外科手術術前準備、手術步驟、術中注意事項、術后處理.doc
經股部途徑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術
[適應癥]
四肢主要動脈的血栓栓塞,除有些部位(如上肢腋動脈)常有足夠的側支循環(huán),經過積極的非手術治療,能夠維持充足的血運,可以不需進行手術外;在其他部位一經確診,不管病肢的側支循環(huán)是否充足,均應考慮手術摘除,以防血栓向遠端及近端延伸,使病肢發(fā)生不可逆的缺血性變化。尤其在下肢,非手術治療多不易見效,病肢即使不發(fā)生壞疽,也將造成長期的慢性缺血性改變而致殘廢。
手術應越早施行越好,最好在發(fā)病6~8小時內;但并不受這一時間的限制,有的病例在發(fā)病數(shù)日后,手術仍能成功。凡是病肢尚未明顯壞疽,遠端血管內血液尚未凝因時,手術都有成功的可能。
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手術對病人的負擔雖然較重,但如果不給予積極治療,則將導致死亡,所以手術更屬必要。除病人已處于瀕死狀態(tài)者外,均應盡量爭取手術的機會而不可輕易放棄。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可經腹部或股部的途徑摘除。任何一種途徑都不一定能單獨取得滿意效果,而常需聯(lián)合使用,故應同時作好兩種途徑的準備。一般先采用經腹部途徑;但對某些心臟病嚴重的病人,可先切開股動脈摘除血栓。如不能解除血栓阻塞時,再加作經腹部途徑手術。下面以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術為例加以介紹。
[術前準備]
1.定位 從病肢的顏色、溫度、感覺、脈搏等(或必要時作動脈造影)判定血栓阻塞的部位。
2.皮膚準備 腹部和雙側下肢均應準備。
3.出血、凝血和凝血酶原時間的測定 以備術中和術后可能需要的抗凝治療。
4.抗凝劑 手術前可以開始使用抗凝劑,通常靜脈注射肝素50~100mg,每6小時1次,保持凝血時間在15分鐘左右。在使用抗凝劑中,可以照樣進行經股動脈途徑的手術,因股動脈顯露容易,止血簡單,不必過多顧慮術后出血問題;但要盡量避免經腹部途徑,如必須采用時,則應在最后一次肝素注射4小時以后,或在使用等量的魚精蛋白以中和肝素后再開始手術。
5.交感神經節(jié)阻滯 一般阻滯兩側第2、3腰交感神經節(jié),每處注1%普魯卡因10ml以解除病肢血管的反射性痙攣,緩和缺血及減少疼痛。為了爭取時間及早施行血栓摘除術,可不強調在術前使用;但對于延期手術或術后的病例,交感神經節(jié)阻滯很有作用。在使用抗凝劑期中,則應慎重采用交感神經節(jié)阻滯,以免引起深部組織血腫。
6.解痙藥物的應用 解痙藥物(例如在血栓阻塞部位以上的動脈內注射罌粟鹼0.03g,或1%普魯卡因5~10ml,每日3~4次),對于解除血管痙攣也有作用,但不很可靠。
7.病肢處理 保持病肢于通常室溫下,放在略低于心臟水平位,并用大量棉墊包裹,以免遭受外傷和壓迫,又可保暖。冷凍會引起血管收縮,加熱將增加局部的新陳代謝,反而促使組織壞死,均應禁用。
8.心臟病治療 大量使用洋地黃或利尿劑,可以促使血栓的擴大,須加注意。而血栓摘除本身,尤其在局麻下經股動脈途徑進行的手術,卻可減輕心臟的負擔。因此,并有嚴重心臟病的病人在適當處理心臟病的同時,應爭取及早施行血栓摘除手術。
[麻醉]
經腹部途徑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經股部途徑常用局麻。
[手術步驟]
1.切口 在左、右股動脈處各作一縱行切口,起自腹股溝韌帶,向下延伸約6~7cm長。
2.控制動脈 切開雙側動脈外面的軟組織,分離股動脈,并在其遠、近端和股深動脈各繞一紗布帶。于一側股動脈內緩慢注入20ml內含10~20mg肝素的生理鹽水后,拉緊股深動脈和股動脈遠端的紗布帶(或各夾上血管夾)以控制遠端血流。
3.切開股動脈、摘除血栓 于上、下紗布帶之間縱行切開股動脈約1cm長。選一比動脈口徑稍小的塑料吸引管,將頂端剪成斜口,用玻璃管連接到吸引器,在近玻璃管處的吸引管上剪一側孔。從血管切口將吸引管插入股動脈并向上推進,從玻璃管內觀察出血情況。當吸引管尖端接觸到血栓,玻璃管內可見的出血情況停止時,即可開動吸引器,并用拇指按住吸引管的側孔持續(xù)吸引,慢慢將吸引管連同其尖端吸住的血栓一并拔出。往往需要重復插管吸引幾次。血栓摘除后,即夾住切口上方的股動脈。
同法經對側股動脈清除血栓。血栓碎塊有時可能被推到已摘除趕緊的那一側去,因此可能需要在對側再行吸引,直至從雙側動脈均見到強有力而且搏動的血流為止。然后,松開遠端的紗布帶或動脈夾,檢查從股動脈和股深動脈的血液回流是否通暢。沖掉血塊后,重新拉緊紗布帶。
4.縫合切口 動脈切口各用4-0細絲線作連續(xù)縫合。檢查無漏血后,細致縫合股筋膜和皮下組織、避免死腔,以防抗凝治療中積存滲血。
[術中注意事項]
1.病肢要完全裸露,以備在手術時隨時檢查阻塞遠端的脈搏等血運情況,或另作必要的切口,繼續(xù)向下探查。
2.腹壁切口要夠長,便于顯露血栓阻塞部位及其上、下端的血管。
3.對一切側支血管應小心檢查有無血栓形成,并盡可能摘除趕緊。
4.應先分離血栓阻塞部位遠端的動脈,阻斷其血流,然后再分離血栓阻塞部位近端動脈,以防止血栓滑脫和播散。
5.應直接在血栓阻塞部位縱行切開主動脈壁,切口長度根據(jù)血栓的長短而定,不宜過長,以能清除腔內血栓即可。
[術后處理]
1.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在術后開始好轉,但由于動脈痙攣、往往恢復比較緩慢。血栓阻塞遠側肢體的膚色和溫度最早恢復,表現(xiàn)為膚色逐步改善、溫度升高、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遠側脈搏在術后一般即可觸及,但很弱,常經1~2日后才可恢復正常。
2.術后動脈痙攣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險,故應適當采用交感神經阻滯,解痙藥物和鎮(zhèn)痛劑等減少或解除血管痙攣的措施。
3.除經腹部途徑的手術病例外,一般應繼續(xù)用抗凝療法約1周;但如果發(fā)病期短,血栓阻塞遠側動脈內尚無血栓形成而病人又年輕者,可以不用。
4.對心臟病病人,術后需繼續(xù)采取必要的處理。
5.如果肢體發(fā)生壞疽,應保持干燥和無菌狀態(tài)。壞疽組織的感染和毒素的吸收,將給全身帶來嚴重的影響,因此,一旦壞疽組織分界明確后,需及時行截肢術。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