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消化內科醫(yī)學進展 > 胃饑餓素可減輕食管切除術后炎癥反應
目前,外科手術依舊是食管癌重要的治療方式。但是,食管切除術創(chuàng)傷大,易引起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且術后并發(fā)癥會長時間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并且對患者預后產生不良影響。
胃饑餓素為生長激素促分泌素受體的內源性配體,是一種肽類激素,可以促進食欲以及**胃腸道活動。對于行食管切除術的患者,其術中和術后胃饑餓素濃度均降低。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食管切除術后胃替代的患者,胃饑餓素含量與 SIRS 持續(xù)時間呈負相關,提示胃饑餓素有減輕患者炎癥反應的效果。
來自日本大阪大學醫(yī)學系的 Takata 醫(yī)學博士等對胃饑餓素減輕食管切除術后 SIRS 的效果進行了報道,文章發(fā)表在 2015 年 8 月的 Annals of Surgery 上。
本研究為前瞻性、隨機、安慰劑對照的臨床試驗,納入對象的標準為:
1.根治性食管切除術并行胃替代的食管癌;2. 年齡 20-75 歲;3. 主要臟器功能正常;4. 無其他惡性腫瘤;5. 簽署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為:
1.術前腫瘤已侵襲主動脈、氣管或其他臟器;2. 患有其他腫瘤;3. 嚴重呼吸系統(tǒng)疾病;4. 患有缺血性心臟病;5. 肝硬化或活動性肝炎;6. 需要透析治療的腎衰竭;7. 未控制的糖尿病或其他需要胰島素治療的疾??;8. 持續(xù)使用類固醇激素;9. 精神疾病。
最終,40 名行食管切除術的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實驗組 20 人,術后 5 天持續(xù)靜脈滴注胃饑餓素(0.5 μg/kg/h),安慰劑組 20 人,滴注鹽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情況無差異。
主要結果為 SIRS 的持續(xù)時間,次要結果為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負氮平衡持續(xù)時間、體重及人體成分的改變以及包括 CRP 和 IL-6 在內的炎癥指標的水平。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胃饑餓素的濃度明顯高于安慰劑組。
實驗組中,胃饑餓素濃度于注射后提高,5 天內變化不大,安慰劑組濃度下降,于術后 1 天達到低谷并一直保持較低水平。5 天后,兩組胃饑餓素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
實驗組相比安慰劑組,SIRS 的持續(xù)時間較短(實驗組 3.0 ± 2.9 天,安慰劑組 6.7 ± 6.1 天),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P = 0.018),尤其是肺部并發(fā)癥(P = 0.016)。
術后第 3 天、第 7 天和第 10 天,實驗組 CRP 和 IL-6 水平均低于安慰劑組(圖 1)。術前和術后第 1 天,兩組無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