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性肛瘺經(jīng)手術治療,部分病例短期仍有復發(fā)或瘺道外口長期不愈。我院于2002年10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肛瘺患者295例,經(jīng)手術治療獲得滿意效果。現(xiàn)將術后不愈的原因和診治體會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295例,男247例,女48例,年齡16 ~ 67歲,平均 32歲。其中低位單純性肛瘺163例,低位復雜性肛瘺83例,高位單純性肛瘺27例,高位復雜性肛瘺22例。有肛瘺手術史者 56例,其中2次以上手術者37例。
1.2 手術方法
本組病例均采用瘺管切除加掛線治療,病人選擇適當體位,椎管內麻醉或局部麻醉,消毒鋪單,圓頭探針從外口探人自內口探出,然后將探針從肛門內拉出,如探針內瘺管包繞的肛管直腸不超過環(huán)粗的一半,可沿探針直接切開,若探針包繞肛管直腸環(huán)一半以上,可切開探針表面的粘膜皮膚及深部括約肌以下的瘺管,肛管直腸環(huán)部分如硬化良好,可一次切開,如硬化不好或纖維化時掛線治療。
2 結果
本組295例肛瘺患者采用瘺管切除加掛線治療,效果滿意。隨訪1~8年,無1例復發(fā)。
3 討論
肛周膿腫和肛瘺的原發(fā)部位大多數(shù)發(fā)生于肛管后壁。臨床上常發(fā)生長期不愈或愈而復發(fā)者。直腸周圍存在皮下、中 央、括約肌間,坐骨直腸、骨盆直腸及粘膜下間隙感染,是造成肛瘺術后久治不愈或復發(fā)的重要原因。臨床上部分肛瘺患者雖經(jīng)手術治療,但某個直腸周圍間隙殘留炎性上皮碎屑,即可形成新的瘺管。本組有1例雖行5次手術治療,但由于每次手術只限于切開瘺道的部分主干,而導致長期不愈。高位肛瘺是一種難治性疾病,術后復發(fā)率高,掛線治療只能消除外口和中下段瘺管,術后細菌由內口不斷侵人形成新的外口。術前把蹄鐵形瘺當成直瘺處理,導致瘺管復發(fā)。本組有1例雖經(jīng)幾次手術,但都在同一部位作相應處理,殘留瘺道持續(xù)存在,導致慢性感染病灶久治不愈。
治療肛瘺的原則是尋找并確定肛瘺內口,不能切斷外括約肌,肛瘺創(chuàng)面要保持底小口大,以防再次形成肛瘺,傷口愈合后瘢痕越小越好。久治不愈的肛瘺,術前診斷一定要全面和準確。術前做完肛診,直腸鏡和美藍染色后,診斷為單純性高位瘺,但加做瘺管造影后,發(fā)現(xiàn)瘺管不但有支管,而且有與瘺管相通的髙密度影,提示存在直腸周圍間隙慢性感染灶。術中也證實瘺管與中央間隙相通,手術剔除所有病灶,消除了前次手術失敗的潛在因素而痊愈。
對術后復發(fā)的肛瘺,作者認為:①術前系統(tǒng)檢查,對瘺道有 一系統(tǒng)的立體觀;②術中對瘺道所有炎性組織都應切除和刮除,形成新鮮的創(chuàng)面,促進愈合;③手術中也應警惕直腸周圍間隙以狹小的分支開口與瘺管相連,對任何小范圍美藍染色的組織,都應認真反復探查,以清除殘留感染灶,以免形成新的瘺管;④對于高位瘺管,特別是多次手術后的瘺管,術中易產(chǎn)生括約肌損傷,導致肛門失禁。對此,應采用內口至括約肌段的瘺管掛線,緩慢勒切瘺管及外括約肌和肛管直腸環(huán),余下瘺管全部切除或切開刮除瘺管壁的炎性組織。
作者:胡 松,何安兵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jīng)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
流感治療的當前狀況與挑戰(zhàn)盡管已有多種抗病毒藥物和治療手段,流感治療仍面臨病...[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