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竇性心動過緩,Q-T間期為600 ms,校正的QT間期(QTc)為470ms
圖2 癥狀發(fā)作時心電活動為
圖3 ICD放電時體表心電圖
圖4 ICD放電時腔內電活動圖
一例被診斷為先天性長QT綜合征(LQTS)的患者,入院后發(fā)生尖端扭轉性室性心動過速(TPVT),經置入埋藏式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治療后,患者反復出現室性早搏和TPVT,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通過何種方式轉復心律?
病歷摘要
44歲女性患者,2年來在晨起下床時間段出現心悸、頭暈伴黑蒙癥狀。1年前,患者發(fā)生2次頭暈和數秒鐘的短暫意識喪失,未確診。半月來,患者無明顯誘因反復出現頭暈、意識喪失和四肢抽搐,發(fā)作時口唇紫紺,持續(xù)3~10分鐘不等。
患者既往體健,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腦血管疾病史。否認抗心律失常、抗組胺及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物用藥史。其兄在23歲時某日晨起下床后突發(fā)暈厥猝死。
心電圖檢查:如圖1。
超聲心動圖檢查:左房內徑為3.17 cm,左室舒張末期內徑為5.2 cm,左室射血分數為69%,室壁各階段運動正常。
血電解質和心肌損傷標志物:正常。
治療經過
患者入院后再次出現心悸,隨后雙上肢強直、抽搐、意識喪失達3~5分鐘。心電監(jiān)測結果顯示,癥狀發(fā)作時心電活動為TPVT(圖2),經心外按壓可轉復為竇性心律。
根據患者靜息和發(fā)作時的心電圖表現、病史、家族史和檢查結果,該患者被診斷為LQTS、TPVT。在無明確誘因的情況下,患者近期癥狀發(fā)作頻繁,有高度心臟猝死風險,具有ICD置入適應癥。
患者在入院后第3天接受單腔ICD置入術(圖3)。術中測試ICD心室電極閾值為0.5 V,阻抗為800 Ω,感知靈敏度為10 mv。在經靜脈途徑給予患者依托咪酯麻醉后,應用體外程控儀直流電誘發(fā)心室顫動,持續(xù)16秒,經ICD(電擊能量為20 J)除顫后,患者的心律轉為心房撲動,隨后轉為竇性心律。
ICD心動過速分區(qū)如下。室性心動過速:182次/分,12個間期;心室顫動:222次/分,12個間期。治療設置為2陣抗心動過速起搏(ATP),每陣8個短陣快速(burst)刺激。電擊能量為20 J(1次)和30 J(2次),電擊后起搏頻率為60次/分,基本頻率為50次/分。
術后給予患者β受體阻滯劑(每日2次)口服,逐漸加大藥量,患者出現一過性發(fā)熱、精神緊張,反復出現室性早搏,TPVT多次發(fā)作,ICD可正確識別并放電,將心律轉為心房撲動(圖4)、室性心律或起搏心律,逐漸轉為竇性心動過緩。ICD記錄到發(fā)作及電擊時的腔內電活動圖(圖5)。給予患者加強抗炎處理,靜脈補充鉀和鎂,并將β受體阻滯劑加量(50 mg,每日2次)。在經靜脈途徑應用利多卡因控制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動過速無效后,經靜脈途徑給予患者胺碘酮(0.5~1 mg/min)治療,室性早搏次數明顯減少,TPVT消失,患者無抽搐和意識喪失等癥狀出現,ICD未再次放電。
第2天停用靜脈胺碘酮后,患者再次發(fā)作3次TPVT,ICD成功識別并進行除顫治療。經口服胺碘酮聯合β受體阻滯劑治療后,TPVT未再發(fā)作。
已留取患者父母、姐妹及兒子的心電圖,并抽取其靜脈血,待進一步進行基因檢測,了解家系遺傳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