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精神科醫(yī)學進展 > AJP:心理治療對精神病性癥狀療效的Meta分析
一項發(fā)表于2月14日《美國精神病學雜志》的Meta分析研究顯示,在治療精神癥狀方面,不同種類的心理治療具有細微但確鑿的區(qū)別。
“從臨床意義的角度來看,各種心理治療之間差異不大,”主要研究者、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David Turner及其團隊指出,“這或許提示以下事實,即這些主要治療方法通過共同的因素起作用。”這一結論與先前的理論是一致的。
“然而,由于各種心理治療方式的目標各異,不同種類心理治療的療效也存在差別。”研究者補充道。
研究納入流程
研究者共納入了48項研究、3295名參與者,這些研究直接比較了心理治療對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療作用。除認知行為治療(CBT)及社交技能訓練外,其他涉及的心理治療方法包括援助式輔導、“友待”、認知重建及心理教育。
研究結果:CBT存在優(yōu)勢,但并不顯著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在治療陽性癥狀方面,認知行為治療(CBT)較其他療法效果更好,雖然沒有領先到一騎絕塵的程度,但這一差異經(jīng)得起推敲。
與其他心理治療方式相比,CBT能更有效地消除總體癥狀及陽性癥狀(g=0.16),而旨在恢復患者社會功能的社交技能訓練對于陰性癥狀效果最佳(g=0.27)。在整體癥狀方面,CBT遠優(yōu)于友待(g=0.42),在陽性癥狀方面,CBT優(yōu)于認知重建(g=0.23)。
在這些干預方式中,效果最不明顯的是“友待”,在改善所有癥狀方面均遜于其他方式。在大部分敏感性分析中,CBT對陽性癥狀,以及社交技能訓練對陰性癥狀的效果最好。
然而,研究團隊還指出,各項研究的質量差別很大,尤其是偏倚的風險。其中,涉及CBT的研究質量稍好,有59%被認為不存在偏倚風險,而社交技能訓練則是偏倚重災區(qū),僅有12.5%被判定為不存在偏倚,這些因素對研究者進行敏感性分析構成了限制。
研究者認為,涉及社交技能訓練的研究應進一步重視偏倚的問題,但總的來說,這項研究“對之后的臨床應用、涉及心理治療的改善具有意義。”
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是一種破壞性很強的精神障礙。證據(jù)顯示,精神科住院部...[詳細]
PANSS-30、PANSS-14和PANSS-8 均不具有“可擴展性”;...[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