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發(fā)現情感障礙易感基因
2013-02-21 10:22
閱讀:1493
來源:medlive
作者:網*
責任編輯:網絡
[導讀] 近日,我國科學家成功發(fā)現一個可能的焦慮或抑郁易感基因。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日前發(fā)表在《神經科學通報》[Neurosci Bull.2013 Feb;29(1):4-15.]上。
近日,我國科學家成功發(fā)現一個可能的焦慮或抑郁易感基因。相關研究成果作為封面文章日前發(fā)表在《神經科學通報》[Neurosci Bull.2013 Feb;29(1):4-15.]上。
情感障礙(例如焦慮和抑郁)在全球范圍內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往往給病人造成心理和生活上的諸多困擾和障礙,嚴重者更會表現出自殺傾向。此前研究發(fā)現,在高加索人(也稱白種人)中,編碼5-羥色胺轉運體蛋白的5-HTTLPR基因對焦慮和抑郁的發(fā)生至關重要。5-HTTLPR短等位基因的存在,對于白種人而言,往往暗示著發(fā)生焦慮和抑郁的較大可能性。然而,在亞洲人群中這種關聯是否存在仍是個謎。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教授蔣田仔和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教授于春水帶領團隊通過對233位健康的中國漢族受試者運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磁共振彌散張量成像(DTI),比較了5-HTTLPR長、短等位基因攜帶者大腦中腦區(qū)間的功能與結構連接的變化。他們意外發(fā)現,5-HTTLPR長等位基因攜帶者較短純合子攜帶者具有更高的焦慮分值,并且靜息狀態(tài)下前額葉皮層—杏仁核的功能和結構連接顯著減弱。
相關系數檢驗顯示,這兩個腦區(qū)間的功能連接與焦慮程度呈顯著負相關,并且結構連接與抑郁程度也呈顯著負相關。這些結果表明,與白種人不同,在中國漢族人群中,5-HTTLPR的長等位基因可能是焦慮或抑郁的易感基因。
據悉,該雜志同期還為此刊發(fā)了“亮點評述”。中國醫(yī)科大學教授徐克和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王菲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對于認識神經網絡處理情感信息的結構和功能基礎具有長遠而積極的意義,同時也增加了人們對焦慮和抑郁病理機制的認識。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發(fā)現明確了基因對于神經信號處理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精神紊亂時考慮種族背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