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同性斜視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共同性斜視(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視矯正術(ICD-9-CM-3:15.1-15.5)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眼科學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發(fā)病年齡、病程特點。
2.相關眼部檢查:屈光狀態(tài)檢查;戴鏡去調節(jié)之后,三棱鏡遮蓋法測量斜視度;眼球運動檢查;雙眼視功能檢查等。
(三)治療方案的選擇。
根據《臨床技術操作規(guī)范-眼科學分冊》(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1.診斷明確。
2.有弱視者先治療弱視。
3.內斜視患者遠視性屈光不正全部矯正、戴鏡6-12個月。
4.共同性斜視的斜度≥15Δ。
(四)標準住院日為≤5天。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H50.0-H50.4)共同性斜視疾病編碼。
2.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可以進入路徑。
(六)術前準備(術前評估)1-2天。
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
(2)肝腎功能,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電圖、X線胸片;
(4)檢查視力、眼位、眼球運動、眼壓、淚道;
(5)屈光檢查:散瞳(顯然)驗光;
(6)主導眼、三棱鏡檢查、雙眼視覺、眼外肌功能檢查、Hess屏等。
(七)預防性抗菌藥物選擇與使用時機。
1.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wèi)醫(yī)發(fā)〔2004〕285號)執(zhí)行,根據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2.選用抗菌藥物滴眼液,預防性用藥時間可1-3天。
(八)手術日為入院第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或全身麻醉。
2.眼內植入物:無。
3.術中用耗品:縫線。
(九)術后住院恢復2天。
1.術后需要復查的項目:視力,眼位、眼球運動,前節(jié)。
2.術后用藥:氨基糖甙類或喹諾酮滴眼液。
3.抗菌藥物: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wèi)醫(yī)發(fā)〔2004〕285號)執(zhí)行,結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用藥時間為1-2天 。
(十)出院標準。
1.手術后效果較好,病情穩(wěn)定。
2.傷口愈合好,傷口對合齊,縫線在位,傷口無感染征象。
3.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并發(fā)癥和/或合并癥。
(十一)變異及原因分析。
1.術前化驗檢查異常,需要復查相關檢查,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2.術中發(fā)現眼外肌附著點位置異常及其他解剖異常,或出現嚴重手術并發(fā)癥(眼球穿通、肌肉滑脫等),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3.術后炎癥反應或并發(fā)癥(傷口愈合不良等)需要進一步處理,導致住院時間延長。
二、共同性斜視臨床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為共同性斜視(ICD-10:H50.0-H50.4))
行共同性斜視矯正術(ICD-9-CM-3:15.1-15.5)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門診號: 住院號: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5天
點擊下載:共同性斜視臨床路徑表單
免費下載:共同性斜視臨床路徑
隨著前列腺癌發(fā)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