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湯出自清代名醫(yī)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本方由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諸藥組成。功效活血祛瘀,行氣止痛,原為治瘀血內阻胸部,氣機失暢以致胸痛胸悶之劑,誠如王清任所云:“隔膜以上,滿腔皆血,故名曰血府。”(《醫(yī)林改錯》)。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成肇仁教授從醫(yī)執(zhí)教40余年,學驗俱豐,師古而不泥古,臨證善用此方加減治療多種疑難雜癥,效果顯著,現(xiàn)擇其驗案三則,供同道參考。
氣滯血瘀胸痛案
駱某,女,21歲。2011年12月4日來診,訴雙胸脅部刺痛3月,尤以運動時為顯,伴心悸,經行腹瀉。舌暗苔薄白,脈沉細。辨為胸中血瘀證,治宜疏肝行氣,活血化瘀。處方以血府逐瘀湯加味:柴胡10克,枳殼10克,赤白芍各10克,桔梗10克,淮牛膝15克,生地黃15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茯苓30克,炒白術12克,郁金10克,砂仁6克,炙甘草6克。7劑,水煎服。二診時諸癥大減,效不更方,囑其續(xù)服7劑以鞏固之。
本例辨證為胸中血瘀證。胸中瘀血阻滯,不通則痛,故胸痛日久不愈,且痛有定處如針刺;胸脅為肝經循行部位,瘀阻日久,肝氣不舒,故適逢月經肝氣用事時,木氣更郁,橫逆犯脾,導致腹瀉;肝木乘脾,津液不能正常運化引起水飲內停,水飲凌心則發(fā)心悸;舌脈亦為氣滯血瘀之象。故治以血府逐瘀湯加味,方中四逆散疏肝行氣;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淮牛膝活血通經,引瘀血下行;桔梗開宣肺氣,載藥上行入胸中,合枳殼一升一降,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加茯苓、白術、砂仁以健脾化濕,暗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各藥配伍,使血活氣行,瘀化熱清,肝氣舒暢,諸癥自愈。
氣滯血瘀乳痛案
劉某,女,48歲。2011年12月2日來診,訴經前乳房脹痛二年,伴畏寒,全身不適,背痛,腰痛,月經色暗挾有血塊,口干口苦,大便偏干。舌尖邊微紅苔薄黃,脈細弦。處方:柴胡10克,枳殼10克,赤芍12克,桔梗10克,淮牛膝15克,生地黃15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黃芩10克,法夏10克,茯苓15克,青陳皮各10克,瓜蔞仁30克,炙甘草6克。7劑,水煎服。二診時全身癥狀好轉,后囑患者值每次月經來臨之際服藥,連續(xù)調理幾個周期,病告愈。
本例仍為氣滯血瘀證。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女子以肝為先天,肝氣郁結,不通則痛,故月經前乳房脹痛;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故患者全身不適,背痛腰痛,月經色暗挾有血塊;肝氣郁而化熱,故口苦口干,大便偏干;舌脈亦合氣滯血瘀之象。故治以疏肝健脾,行氣活血,處方以血府逐瘀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青陳皮行氣疏肝;黃芩,法夏合柴胡取小柴胡湯之意以疏肝清熱;茯苓健脾滲濕;瓜蔞仁潤腸通便,全方藥證相應,故療效顯著。另外,治女子月經病,成肇仁教授始終注重治療時間,強調經前經期用藥,其它時間可停藥,以減少患者不便,連續(xù)服用幾個周期,效果神奇,亦體現(xiàn)了“天人相應”的中醫(yī)整體觀念。
隨著前列腺癌發(fā)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